中华鲟起源于2.3亿年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中最重要代表之一,也是长江的旗舰物种。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的中华鲟种群。截止目前,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仍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由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发起每年3月28日是中华鲟增殖放流日。长江大学是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成员。 2025年3月20日,为保证2025年“中华鲟保护日”系列活动在荆州顺利地举行,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许巧情教授带领1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太湖基地和金家咀水库养殖基地对即将放流的中华鲟进行PIT标记,本次活动持续了近一周时间。研究所的研究生们用注射器将PIT标记打入中华鲟的背部肌肉中,芯片就好像“身份证”一样,一尾一码,同时记录每尾鱼的体长体重及亲本信息,便于后续开发软件,为放流的每一尾中华鲟做出“身份证”。 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许巧情教授认为:通过对中华鲟进行PIT标记,放流之后若能回捕到这些鱼,研究人员就能通过PIT标记码找到放流时中华鲟的放流年份、放流地址、放流时间以及它们的体重、体长、亲本信息,这些有助于科研人员追踪中华鲟洄游线路,评估中华鲟增殖放流效果等,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中华鲟增殖保种工作。 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长期与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华鲟繁殖、养殖、病害防控及水质检测等工作。截至目前,共有超30名研究生开展了中华鲟相关实验。同时,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将继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推动中华鲟的保护育种和人工繁殖工作,为中华鲟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更佳的环境。 (审核 苏应兵 编辑 蒋昕成、许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