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总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情总览 · 学院新闻 · 正文

长江大学第四十三期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为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多领域科研成果共享与思想交融,6月12日14:30,以“生命无限可能:农业·动物·经济的前沿融合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十三期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于西校区农科大楼1056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学术沙龙汇聚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多学科力量,以“学术交叉创新赋能”为核心,打造前沿科研交流盛宴

活动伊始,农学院邓锋林老师致开幕辞。他指出:要让农学的“生长密码”与生命科学的“基因语言”相互对话,让动物科学的“胚胎世界”与合成生物学的“基因回路”相互渗透,让经济管理的“产业思维”和农学的田间实践相互耦合。唯有如此,才能破解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多重挑战。希望今天的沙龙能激发更多思维碰撞与跨界合作。

   

来自四个学院的八位主讲人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依次进行学术分享。

罗旖柔在前期对于两种不同花色甜荞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克隆出与甜荞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FeTT2。推测FeTT2和FeERF3两者形成一个模块,协同调控FeF3'H1基因参与甜荞花青素的合成。何锋探讨了秸秆还田下6种稻田种植模式,分析秸秆还田下不同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杨艳林通过探究不同浊度下对大口黑鲈生长、抗氧化、组织学及视觉功能的影响,优化养殖水质管理,调控浊度,缓解水体负担,降本增效,为大口黑鲈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养殖品质。张千通过对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诊断体系构建,讲述了精准诊断对PRDC的重要作用,对猪呼吸道疫病POCT诊断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其东基于citespce可视化分析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当前研究进展和热点领域进行了剖析。章非凡探讨了通过促进次要劳动力市场培育,改善农村高龄劳动力就业质量,对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和应对农业人口结构老龄化挑战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鄢仲圻以神农架的扇脉杓兰和绿花杓兰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旨在丰富植物内生真菌资源认知,明晰其与两种杓兰的关系,为野生兰科资源保护繁育提供参考,支撑兰科植物保护实践。何正云研究了中国名茶中特征成分的分布特征并建立真实性鉴定方法。为绿茶的质量评价和真伪鉴定提供了有效的分析策略和理论基础。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陈峰老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姚志老师共同为八位主讲人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生命科学学院杨华林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跨学科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三个学院的同学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深度,更揭示了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升。

                           

本次活动由长江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主办,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协办。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和相关研究生出席此次活动。

                           

                                          (审核|苏应兵 编辑|杨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