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里,长江大学一直致力于为农业领域培育新型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而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潜江市龙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章龙,正是从这片教育与农业相互交织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杰出典范,他的故事与长江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紧密相连。
章龙于2009年毅然返乡,开启创业之路,创办潜江市龙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创业初期,他面临诸多困难,却凭借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在挫折中不断摸索前行。后来,他参与长江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如饥似渴地汲取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培训班学习期间,章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积极与授课专家交流探讨,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在技术创新方面,章龙深受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和学术理念的启发,大力推广“鱼-果-蔬”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凭借这一模式斩获多项专利,带动600多户社员增收,辐射果园2万余亩。他创建的“稻 - 龟-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六收”,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标杆,开创的“精品三园”模式,也为其他农民合作社提供了借鉴范例。特别是他创新研发的“一种桃树栽培与管理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使早熟桃提前20天上市,项目效益大幅提升,赢得了“潜江桃王”的美誉。
2025年9月3日,这一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丰碑上的重要日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章龙作为湖北省合作社现代农业领域的杰出代表,获邀赴京参与此次阅兵观礼。这份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在农业领域多年深耕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全省农民合作社系统共同奋进的崇高礼赞。而长江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也因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员而倍感自豪。

尽管章龙在农业领域已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诸多荣誉,但他志在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让湖北的农民合作社成为农业金字招牌。2024年12月,章龙凭借卓越能力和突出成就,全票当选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此后,他积极推动全省合作社规范化、市场化、联合化发展。
在章龙的带领下,联合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2025年春节组织合作社会员单位产品“五进社区”,从2月开始在多地开展“三提升”工作会议,构建“17 + 1(N)”联合体模式,大力推广财务规范软件,开展“寻荆楚美味、品鱼米之香”活动,组织会员“走出去”考察交流等。同时,联合会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全力推动“科研院所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融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而长江大学也作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深度参与其中,为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贡献力量 。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每一位奋斗者都是主角,而章龙,无疑是农业领域中一位闪耀的奋进者。当他有幸参与此次大阅兵时,内心被荣幸与责任的双重情感所填满。站在这承载着国家荣耀与民族精神的盛大仪式中,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更是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
大阅兵的荣耀时刻,如同火炬一般,点燃了章龙更深层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回到工作岗位后,他迅速投身到农业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在湖北省农民合作办公室的悉心指导下,章龙立志要将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打造成行业标杆。他深知,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于是,他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组织开展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合作社成员的专业素养与经营能力;同时,深入研究市场动态,带领团队探索创新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让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而长江大学,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摇篮,也因章龙这样优秀学员的涌现而备受鼓舞。学校以培养出章龙为契机,开启了一系列优化与提升的举措。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深入调研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将最新的农业技术、管理理念融入课程之中,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业内资深专家、学者,同时鼓励现有教师参与实践锻炼与学术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长江大学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农业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与章龙等农业先锋并肩作战,共同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磅礴力量。
2025年9月11日上午,阳光洒满长江大学校园,章龙满怀热忱地来到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交流。此次交流的重点聚焦于进一步加强与动科院在“鱼-果-蔬”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上的深度合作。在交流过程中,章龙与学院的高学军院长、苏应兵副院长等青年博士深入探讨了当前该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共同谋划解决方案。他分享了自己在农业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也对学院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双方一致认为,加强合作是实现共赢的关键,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不仅能够推动“鱼-果-蔬”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与质量,还能为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易提林 审核 高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