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第十八产业帮扶团专家苏应兵,帮扶团专家易提林副教授,学院特聘教授陈峰一行,赴石首市开展虾稻产业专项帮扶活动。石首市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依托优质江河湖资源形成特色虾稻产业,2024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39万亩、产量5.51万吨,位居全国第十,此次帮扶恰为当地产业升级送来“及时雨”。石首市科技局副局长杨敏、调关镇槎港村党总支书记杨炎华、湖北鑫水农商贸有限公司、荆州市仁人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胡超及槎港村万亩虾稻养殖基地大户龚家明等热情接待并陪同调研。

此次帮扶活动聚焦两大核心任务,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专家团深入湖北鑫水农商贸有限公司和荆州市仁人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调研,重点跟进湖北鑫水农商贸有限公司与长江大学联合申报的2024年湖北省科技厅乡村振兴成果转化项目—“稻虾鳝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作为湖北特色种养创新模式,其完美契合江汉平原水资源条件,通过优化物种共生关系,解决了传统稻虾模式下半年围沟闲置、鳝稻模式饵料不足等问题 。该模式可实现每亩稻谷550-600公斤、小龙虾70-80公斤、黄鳝15-25公斤的产出,每亩产值超5000元,较传统稻虾种养效益提升35%以上,较水稻单作效益更是提升3至5倍 。苏应兵结合多年研究经验,针对稻田改造(建议开挖3-4米宽、1.5米深围沟)、苗种投放时序(小龙虾3月底投苗、黄鳝7月中旬投放)、生态防病等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指导,加速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养殖塘。二是精准破解秋冬养殖管理难题。调关镇槎港村万亩基地是当地核心产区,全村10330余亩耕地均实行虾稻连作,2024年总产值超1.1亿元,但秋冬育苗成活率低等问题长期困扰养殖户 。专家团结合石首地域特点,给出定制化方案:投喂上建议以高蛋白饲料为主,搭配肝肠养护制剂,3-5天投喂一次保障越冬能量储备;水草管理需优先培育伊乐藻,确保覆盖率达40%-50%,为虾苗提供隐蔽与饵料来源;同时强调定期用微生物改底、科学肥水及补钙,从源头减少开春病害风险。
此次帮扶是长江大学“专家揭榜、定向服务”模式的又一实践。作为“湖北石首稻虾科技小院”牵头单位,该校已通过推广繁养分离、少挖沟等技术,助力当地养殖户效益翻倍。杨敏表示,专家团的精准指导为石首虾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推动产业从“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型。
(编辑 易提林 审核 苏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