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早6点,天色刚泛起鱼肚白,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由32名师生组成的“晨曦志愿服务队”集结完毕,登上了前往荆州区太湖港镇的公交车,标志着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科技护航特色养殖”为核心,以水产为特色、以专业为依托,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聚焦太湖港镇黄鳝养殖产业面临的生态难题。通过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优化养殖环境等实际行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年动能。

1图为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晨曦志愿服务队成员准备开展福寿螺清理工作。栾锡坤供图
清理福寿螺:守护养殖生态。福寿螺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对黄鳝养殖池的生态破坏直接而显著——它们啃食水生植物导致黄鳝栖息地萎缩,争夺饵料资源造成养殖成本攀升,其快速繁殖的特性更让养殖户束手无策。晨曦志愿服务队的到来,为破解这一难题注入了关键力量。
抵达实践地后,志愿者们迅速进入角色。穿好雨靴、拿好工具,踩着没过小腿的淤泥走进黄鳝养殖池,大家分工明确:有的专注打捞水底的成螺,有的仔细清除岸边附着的粉红色螺卵,有的负责将清理物集中装袋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温天气下,淤泥散发的腥气混杂着汗水的味道,却丝毫没有影响志愿者们的节奏。大家手中的网兜一次次沉入水中,又满载着福寿螺被提起,手套上的泥浆早已凝固成块。

2图为志愿者在高温下整治黄鳝养殖环境。宋漪玲 供图

3图为志愿者在黄鳝养殖池中清理福寿螺。宋漪玲 供图
治理生存环境:高温下坚守初心。田埂间跃动的身影,是青春最生动的注脚。荆州连续数日38℃的高温已让空气发烫,让养殖池内的工作环境愈发严苛。阳光直射在水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志愿者们的皮肤被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衣领往下淌,在衣服上洇出大片深色痕迹。但从晨光初晓到烈阳高照,没有一人提出休息,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趁这股劲头多清理一片水域。
当看到原本布满螺卵的池壁变得干净,志愿者们相视一笑,脸上的疲惫仿佛被成就感冲淡了许多。

4图为志愿者在高温下整治黄鳝养殖环境。栾锡琨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动课堂。长江大学农业科技产业园和湖北荆州稻鳖国家级科技小院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和实践平台,让大家在清理福寿螺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生态平衡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也切身感受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学子正是其中的生力军。动科学子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继续在农业实践中锤炼本领,用专业知识赋能产业发展,用实干担当守护生态平衡,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审核|栾锡琨 宋宇航 编辑|彭杨芸 杨珂然)